港人心声 家国情怀
李冠亿展示近期创作的国画作品。
李菀容即将转正成为儿科医生。
何钧杰在训练场接受采访。
陈浣明。 南都记者 霍健斌 摄
黄竞。 南都记者 赵炎雄 摄
叶雪莹在武汉大学校园内散步。
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香港各界人士纷纷忆述回归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感慨归途如虹,抒发家国情怀,展望无限机遇。
香港青年李冠亿:
用笔墨绘出祖国山河是我的梦想
浙江杭州举办的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活动上,一幅背景源于“虎跑梦泉”的水墨长卷吸引不少人驻足观看。这是香港青年李冠亿给家乡送上的一份祝福,也是给自己25岁的生日礼物。
内地求学10年,李冠亿“一头扎进传统”,在中国山水画中探究东方美学传统的博大精深。他说:“用笔墨绘出祖国山河是我的梦想。”
1997年,李冠亿出生于香港。受到从事艺术创作的父母影响,李冠亿从小喜欢涂涂画画。但他坦言,以前画画只是作为兴趣爱好,自己并未想过要将其当作专业。“假如没有与中国画结缘,我现在可能走上家人朋友眼中‘更务实’的一条路,当一名建筑设计师。”
转折发生在2012年。看到儿子在绘画方面逐渐展现天赋,在杭州定居的母亲鼓励李冠亿走上艺术道路。“尽管当时对杭州和中国美术学院都不了解,但是能够走上艺术道路的未来吸引了我。”李冠亿说。
15岁的李冠亿以优异的专业课成绩考入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在选修课中,他第一次接触到中国山水画。
“以前对中国画的了解都来自母亲的画作。进入课堂,我才体会到中国山水画中寄托于山林的艺术情感。对以学习描绘人物为主的我,就像打开一扇新大门。”2015年,李冠亿如愿进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学习,并读研深造。
相比于自然山水,这个香港青年更醉心于祖国的历史风貌。初中时,学校组织游学团,很多同学选择了欧美国家,李冠亿则选择了古都西安。
接触中国画后,国画大师吴冠中笔下的《交河故城》让他心向往之。“吴冠中用丰富的灰色调描绘了这座古城。这让我常常想,这座保存两千多年的都市遗迹曾经是怎样的繁荣景象。”
跟随吴冠中的创作足迹,寻访新疆交河故城成为李冠亿毕业之旅的主题。当他真正走近古城的那一刻,久久无法下笔。“古城脚下,内心被满满的民族自豪感填满。”李冠亿说,每一次创作都像是一次洗礼,也更进一步加深他对祖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当收到参加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活动的邀约时,李冠亿激动不已:“香港和杭州都是我最牵挂的地方,把新西湖美景之一的虎跑泉入画送给家乡香港,我觉得意义非凡。”
“这些年,国家对香港青年非常重视,不断创造条件为我们搭建发展平台、提供便利条件。”李冠亿说,希望有更多香港青年来到内地,感受祖国悠久传统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了解和情感。
谈到职业规划,目前在中国美术学院读研的李冠亿说,随着与内地文化艺术交流的日益广泛与深入,如今香港的中国画家已成为一支独具特色、富有活力的创作队伍。他希望,毕业后能加入这个队伍,立足传统、面向世界,为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贡献心力。 ◆
香港医生李菀容:
香港是我家 对这个家充满信心
25岁的实习医生李菀容,将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当天实现儿时理想,正式成为儿科医生。
这位喜欢穿汉服、多次到内地支教的女孩觉得:“人的一生活得精不精彩,有没有给别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才是最值得看重的。”
李菀容1997年2月出生于香港,与特区同龄。亲身感受到回归后香港的发展变化,也经历过非典、新冠肺炎疫情等艰难时刻,她对香港了解得更深,也爱得更深。“每当香港遇到困难,大家都共同面对。”李菀容说。
李菀容的母亲是护士,父亲也在医院工作,非典期间都曾奋战在抗疫一线。非典来袭时,父母的选择至今让她记忆犹新:一方面担心女儿无人照看,另一方面又觉得应尽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天职。最终,父母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疫前线。
“所以,小时候我就想投身到医护界。如果香港再有疫情,我也可以站到前面。”就这样,李菀容选择了在香港中文大学读医科。
经过六年学习,去年6月,李菀容顺利毕业,成了一名实习医生。今年7月1日,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当天,她一年实习期满,即将转正。
实习期间工作非常繁忙,经常要留院工作36小时,李菀容搬离了远在屯门的家,租住在实习医院附近的青年广场公寓。
为何选择青年广场?原来,这里留有李菀容的人生印记。
除了立志当好一名医生,李菀容还特别热衷青年工作。青年广场正是各地青年到港交流时的“大本营”,她多次在此参加活动,对它分外有感情。
少年时,李菀容就经常参加义工服务。她觉得除了能帮助人,还可以认识很多人,而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喜欢听他们讲,那往往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我能领悟到不少东西”。
后来,她干脆当发起人,带领身边的青年朋友们一起做义工,活动范围从香港慢慢扩展到内地。她曾多次带香港青年到广东、广西、安徽、北京等地的一些山区学校或农民工学校支教。
李菀容非常喜欢汉服,以前经常去广州拍汉服照。“非常古典,非常可爱,很有感觉。”翻看着手机里神采飞扬的自己,她眼里泛着光,“中华文化需要传承。疫情过后,我还要去拍”。
除了拍汉服照,她到广东还有许多事情想做。她考察了珠海横琴、深圳南山、广州南沙等地,打算建办公室,发展自己研发的医护产品、开发盆栽中药。一些朋友已经在广州南沙创办了基地,她希望更多香港青年人放眼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
“医生工作之外,我愿意晚一点睡、少去唱卡拉OK、少去游玩,挤出时间做这些事情。”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她的回答是:香港是我家,我们青年人对这个家充满信心,要趁青春年华,活出一代人的精彩。◆
香港男乒何钧杰:
生于1997年
我和特区一起成长
2020年的7月1日,中国香港男子乒乓球运动员何钧杰发了一条微博:“庆香港回归,贺国安立法。”他在文字后配上了与队友们参加纪念活动时的合影,还有自己手持国旗与区旗的自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何钧杰1997年4月生于香港,是香港特区的同龄人。“1997年出生对于我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我和特区一起成长。”何钧杰说,这是一种缘分,也让他多了一层幸福感。
5岁半的时候,何钧杰第一次走上乒乓球赛场。一开始练习乒乓球只是想锻炼身体,没想到深深喜欢上了这个项目,球拍一拿起来就没再放下,更没想到有朝一日能够代表中国香港队走上领奖台。
11岁时,何钧杰去了深圳体校,后来在教练的引荐下,到中国乒超山东鲁能俱乐部训练,一练就是5年。从那时起,何钧杰正式走上了职业选手的道路。
2014年,17岁的何钧杰回到香港,遇上了现在的教练、回归后香港第一块奥运奖牌得主高礼泽。何钧杰说自己小时候还与高指导有过合影,谁知多年后他竟会在自己身边言传身教,“缘分就是妙不可言”。
“2004年我在电视机前观看了高指导拿到男子双打银牌的过程,当时还太小,谈不上有多么激动,但能感觉到这是一件大事,全香港人都知道。等自己打起乒乓球,才知道这有多么不容易。”何钧杰说。
点开何钧杰的微信朋友圈,有很多关于内地的人情风物,从山东济南到海南陵水,从上海生煎包到老北京涮羊肉……长期在内地训练,何钧杰还练就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国家队的训练规模大,非常系统,很多东西都需要自己钻研,在那样的环境下,不能有丝毫放松。在那里久了,自己受益很多。”他说。
在国家队学习的过程中,何钧杰技艺精进,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只要跟着训练就能进步”。在内地的生活、在国家队的历练,伴着这位特区同龄人一天天长大、成熟。 ◆
港籍老师陈浣明:
父女两代续写深港双城故事
香港女孩陈浣明的爸爸有着港人的敏锐和果敢,早年他跟随北上投资热,来到一座以“服务香港”为其中一个使命的年轻城市——深圳,开办模具厂。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大家庭,也在这一年,陈浣明出生。两年后,勇敢的爸爸,干脆把这个五口之家搬到了深圳。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将欢送一位港籍研究生;而深圳的一所小学,将迎来一位“香港来的陈老师”。“跨过深圳河,天地更广阔”的双城故事,将继续展现不一样的精彩。
陈浣明很特别,出生在香港回归之年,穿梭于深港双城之间,目睹两座城市的交融发展。她笑称:自己是幸福的一代,幸运的一代。
浣明爸爸在香港的一家大型电器厂工作,从基层做起,直至升至小管理层。1985年,这家港企看到深圳“三来一补”的发展机遇,随即把部分加工业务迁移至深圳,浣明爸爸跟随工厂跨过深圳河。
时代浪潮裹挟着每个人朝前走。在深圳工作几年后,浣明的爸爸便辞职和师傅一起在深圳创业,在宝安区投资开设一家模具厂。“深圳正处于大发展初期,给了我们很多的机会。”
在一切都有可能发生的深圳,浣明爸爸不仅开起了公司,也组建了跨境家庭,妻子入籍香港并产下三个女儿。由于母亲住不惯香港的小房子,全家干脆定居到了深圳,姐妹三人以港籍身份,相继进入深圳的学校读书。
那是1999年,相比光彩夺目的香港,一张白纸起步的深圳,差距惊人。
“爸爸每个周末都要带我们回去,玩遍香港好玩的地方,吃遍香港好吃的小吃。”在陈浣明幼时的印象里,香港是丰富、彩色的,每样东西都是新鲜的。但那时的深圳百业待兴,整座城市就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灰头土脸,色彩单调,不好玩。
25年间,陈浣明明显感觉到深圳日新月异的巨变。当年的工地、荒地全变成高楼和绿地,图书馆、少年宫、书城、美术馆、公园等各类文体娱乐设施拔地而起,一应俱全。考上大学后回深圳,陈浣明发现龙岗区也变样了,大型的娱乐设施建起来,大商场也建起来,马路也变漂亮,笔直宽阔,还建起了美丽的大学。这让陈浣明感到些许陌生。
生于香港,长在深圳。两代人目睹深港两城40多年来的融合发展。陈浣明的父亲对香港感情很深,对深圳感情也很深。一个是养育他的地方,一个是成就他的城市。“现在爸爸已经60多岁了,住在深圳却不愿退休,每天继续帮客户优化方案,把事业做下去。”
陈家三姐妹在深圳都享受到很好的教育,都考上了心仪的重点大学,大姐考到中国传媒大学,妹妹考到天津的南开大学。陈浣明本科考上无线POS机武汉大学,研究生更考上了北京大学。三姐妹考大学时商量好,一定要考到其他城市去,见识到不同的历史人文,了解祖国的宏大历史。 ◆
香港设计师黄竞:
原来大湾区有这么好一个天地
25年之后,站在艺展中心拉卡拉POS机免费办理,深圳几个香港设计师集聚的区域之一,黄竞依然清晰地回想起,他和女友第一次踏上首都土地的那个喜悦而庄严的下午。
1997年6月30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和大批游客一样,他们驻足在广场东侧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牌“前,心中默念倒数,脸上漾起微笑。黄竞做了一个决定,毕业以后要来内地发展。
2001年,黄竞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毕业,到东莞选择一家港资企业上班,经历了早期积累后于2012年开启创业之路。作为DRD设计研究院CTO首席技术官、合伙人,黄竞用香港设计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制造,助内地企业打入国际市场。深耕内地市场20多年,黄竞的个人成长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亲眼见证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一种家国归属感油然而生,也转变成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帮助香港年青一代融入大湾区发展。
甫一毕业,黄竞的目标就是进入一家有国外设计师、有内地工厂的港资企业上班。这样他既可直接接触到国外设计理念,又有机会深入工业制造一线。
“有那么好的生产能力当背书,人力成本也相对低,内地是我们独特的优势。”当时,香港与珠三角“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早已成熟,香港设计师因为地缘优势有着无限接近生产环节的机会。
就职11年,黄竞早上坐着公司挂两地牌照的直通车过关到东莞上班,晚上下班后又坐车回香港,很快就熟悉了从工业设计、工业制造、品牌包装到最后销售的所有环节。他说,只有了解一个产品“出炉”的全产业链,才能够在前期设计中无缝对接市场。
经历了早期积累后,2012年黄竞在深圳创业,公司主要做产品设计、空间设计、展览设计。在黄竞的创业生涯中,因为一次参展结识了深圳家具行业协会,在合作七八年之后,他把深圳家具行业协会称为“家人”。“从设计的部分到最终认识市场的每一个细节,这个协会给了我们香港人非常多的支持。”
作为长期在内地发展的香港设计师,黄竞经常做香港年轻设计师到内地寻找机遇的沟通“桥梁”,比如统筹多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香港馆的设计,将香港设计带到世人面前。香港建筑师阮文韬与黄竞就结缘于2017年深圳文博会香港馆的设计——犹如一座躺卧在地上的大厦,地库是商场和地铁站,里面包含着香港人衣食住行的故事,这座与众不同的建筑由阮文韬设计,黄竞负责内部的精心规划和平面设计。正是基于这次经历,阮文韬认识了深圳CBD家居品牌,现在正为他们设计坐落于坪山区的楼高180米的总部大楼。
黄竞同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副主席,通过将一些同原创有关的平台和内地衔接,总会在香港一直积极推动香港青年融入大湾区及国家发展大局。“这个时代发展太快,每个人手里的筹码其实差不多,你唯一可以赢过别人的就是你的心态。”黄竞笑了笑,又说:“香港年轻人一定要来大湾区看看,感受以后再做选择,我相信他们会发现,原来有这么好一个天地。” ◆
香港学生叶雪莹:
在国学中寻觅“中国心”
15.8米长的卧佛微含笑意,高精度复制的壁画和洞窟震撼夺目……正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展出的《万里千年——敦煌石窟考古特展》,持续吸引武汉市民、在校师生慕名前往。
临近本科毕业,只要有闲暇时间,武汉大学国学院的香港学生叶雪莹就会去万林艺术博物馆看展。
“没想到在这里看到了敦煌文书研究卡片的真迹。听老师说在那个没有网络搜索的年代,考古工作者但凡看到一丝一毫和敦煌研究相关的资料都会手抄下来,这样的卡片填满一间间小格子,摞满一面墙。”叶雪莹说,如果有这样一面墙的知识储存在脑袋里,一定能做好学问。
这位外貌时尚的女孩每每谈及心中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总是神采奕奕。
4年前,叶雪莹从香港考入武汉大学文学院,入学后看到国学院二次招生的信息,她立刻报了名。“这个专业好像为我量身定制一样。”在她看来,国学更像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将文史哲分门别类的知识融会贯通。
“国学与当今世界人文学科的走向密切相关,它是华夏儿女的共同记忆和精神联结,是每一个中国人血脉相连的文化印记。”叶雪莹说。
2000年出生的叶雪莹告诉记者,从小学到高中,她一直在香港接受教育。读高中时,中国历史不是必修课,但她却视教历史课的鲍老师为自己的“领路人”。
“当时鲍老师已年逾六十,依然对历史教育非常热爱,会和学生们热烈讨论很多历史问题。”叶雪莹说,通过高中历史学习,她第一次明确了心中所好,也形成了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上的粗浅认识。
从那时起,到内地高校学习文学、历史的念头在叶雪莹心中生根发芽。
百年名校武汉大学对港交流源远流长,是内地对港教育交流最活跃的高校之一。目前,武汉大学有245名香港学生分别在经济学、计算机、医学等30多个院系学习。
2021年底,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到访武汉大学。在互动交流中,作为学生代表的叶雪莹曾建言,香港的大学应增设国学学科,并在中小学阶段增加国学课程。
一年前,叶雪莹在参加名为“少年会客厅”的节目录制中,用一段6分30秒的演讲,阐述了“共同记忆产生的归属感”,引起不少青年人的共鸣。“文化铸就了我们民族的精神联结,年轻人应该肩负起传承文化的责任。”她说。
时光荏苒,叶雪莹即将开启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涯。“学习国学的人或许都有一些‘狂妄’的理想,希望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改变世界。我是香港回归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也希望为这一代香港青年带来信心和动力,共同建设家园。”叶雪莹踌躇满志。 ◆
本版图片:新华社发(除署名外)
POS机申请 拉卡拉收款码 POS机安装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hrkala.cn/6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