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rrrr
第九章 中国金融科技“独角兽”崛起:立于浪潮之巅
rr
显然,在某些方面,中国科技公司甩开了西海岸的科技巨头。一些技术驱动型的中国金融科技公司,甚至证明了它们可以站在浪潮之巅。
rr
和美国相比,中国金融科技独角兽企业的数量还有待提升。但若论及规模,中国金融科技独角兽还是可以傲视全球的。随着Uber内讧,蚂蚁金服可能已经是世界上估值最高的未上市公司,更不用说正在冲击IPO的陆金所和众安保险。2017年6月底,香港证券交易所披露了众安保险的招股书,截至2016年12月31日,众安保险已向逾4.92亿客户销售逾72亿份保单,2016年的保费收入超过34亿元。虽然和很多大保险公司比起来还很小,但是这个几乎没有推销员的保险公司,其给人的想象空间显然还是很大的。
rr
英国财政大臣乔治瞯奥斯本(George Osborne)承诺把伦敦打造为全球金融科技之都。但毕马威金融科技业务负责人沃伦瞯米德(Warren Mead)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英国显然是一个领先的金融科技中心,但随着中国公司的崛起,这一地位已无保障。”他们认为,北京中关村是最像美国硅谷的地方,现在轮到硅谷“山寨”中国了。美国商务部2016年8月发布的《2016全球市场报告金融科技系列》中称,北京已成为除硅谷之外全球第二大金融科技投资市场。
rr
这在过往并不常见。过去50年间,全世界都渴望再造一个硅谷。在维基百科,你至少能找到70个与“硅谷”这个词沾边的科技园区或城市。
rr
北京中关村便是其中之一。20年前,北京市政府提出要将中关村建成“中国硅谷”。那时候的中关村还只是一片远离北京市中心的农村用地,上面建了一些小房子。许多人都认为,20年前提出的“中国硅谷”目标,不过是说说罢了。
rr
中国科技公司过往的生存路径,也没有提供太多的想象空间——他们大多以模仿出身,在商业模式创新上出类拔萃,擅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且通过兼并和收购来建立生态系统,最终让企业变得足够大,乃至成为某个领域的寡头。可惜的是,他们都缺乏创新能力。
rr
这样的观点在中外报道中司空见惯。美国《经济学人》在2016年8月刊出的一篇名为《中国的技术先驱》的封面报道便有类似的描述,“传统上,有不少人认为,中国的科技行业是一个‘封闭市场’,中国的科技公司只会剽窃和抄袭,把别人的发明创造据为己有”。但随后,记者话锋一转,“只要仔细审视,就不难发现中国整个科技行业更加积极和富有创造力的另一面”。
rr
这另一面表现为,在中国,一些实打实的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技术驱动型金融科技公司,正在强大起来,他们被称为中国式fintech。所谓中国式fintech ,在阿里表现为数据金融,在百度表现为智能金融,在腾讯表现为社交数据运用和无处不在的金融连接,在京东则表现为构建开放的金融生态环境,而在更多的公司表现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可以说,金融科技在中国包罗万象,以至于《金融时报》在一篇文章中感叹道:“中国许多金融科技公司的业务比美国同行更加多元化、更有趣。”[4]
rr
尽管名次或高或低,但不管从市场前景还是现有估值角度盘点,这些中国金融科技公司都是全球金融科技独角兽排行榜中不容忽视的力量。经常被榜单提及的中国金融科技独角兽公司有:蚂蚁金服、陆金所、京东金融、趣分期、众安保险、积木盒子、信而富、融360……这些独角兽公司的估值都在10亿美元以上,估值最高的蚂蚁金服甚至超过了600亿美元。在独角兽公司之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公司,标榜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
rr
这些金融科技公司的涌现,背后也有投机的考量。但自2016年4月中国政府启动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活动之后,一批曾经披着互联网金融外衣的公司开始改弦更张,fintech流行起来。因为科技公司与互联网金融公司受监管的模式不同,互联网金融公司要受到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的管制,而科技公司则不需要。
rr
我们可以将此视作一种投机,这种蹭概念的公司不在少数,但这种投机何尝不是这个行业发生的诸多变化之一?它可能是浮躁…
rr
近几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金融科技的重镇。按毕马威公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金融科技的投资额为27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了4.5倍。麦肯锡调研得出,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金融科技的市场规模达到12万~15万亿元,占GDP近20%。金融科技用户人数也超过5亿,成为世界第一。
rr
2017年3月,花旗集团也公开表示,2016年前9个月,全球超过50%的金融科技投资都投在中国,中国在企业对个人(B2C)金融科技的推广应用方面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rr
未来,业界普遍认为,中国的金融科技产业还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2017年8月,高盛集团发布的《崛起中的中国金融科技行业》报告中称,目前在支付、信贷和投资三大传统金融领域,中国仍有大量潜在用户等待金融创新企业的发掘。在支付方面,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将在2020年达31.6万亿元,扩张近2.5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4%。在信贷方面,高盛认为包括3.6亿农村人口、1.7亿外来务工人员、3700万大学生和约7000万蓝领工人在内庞大的未覆盖群体,以及中国经济转向内需驱动后的消费增长,将持续推动网络借贷市场规模的扩张。在投资领域,高盛预计中国资产管理总规模将从2016年的57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82万亿元。中国家庭快速的财富积累和对金融资产更高比例的投入,都将是这一增长的驱动因素。
rr
新兴科技的推陈出新与强势资本的不断涌入,让互联网色彩浓郁、用户基础强大的中国成了金融科技发展的重镇,也让中国金融科技出现了弯道超车硅谷的可能性。如果中国金融科技公司的力量真的如评论家认为的那样被低估,那么我们可能还真是面临着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rr
为什么能够弯道超车?
rr
至少有这么几个因素可以成为金融科技在中国超越美国的动力引擎:人口基数规模大,庞大的普惠金融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传统金融落后,上一代基础设施不完善,反而成了机会;发达的互联网/电商业务颠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推动技术、金融和生活的正向循环关系;中国金融科技独有的大数据优势。
rr
1.人口基数规模大,庞大的普惠金融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
rr
中国有4万个乡镇、40万个村庄和7.5亿的农村人口,还有数量庞大的城市社区。庞大的人口基数所带来的多样化金融需求,无论从用户量,还是潜在交易额来推算,都以百万亿元计。
rr
这些需求大多产生于长尾草根客户。中国经济长期处于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与之匹配的金融体系专注于大企业融资服务,这也使得大众客户和小微企业在支付、理财、融资、征信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发展空间。当经济从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型时,这些方面变得更加重要。
rr
这些客户对互联网金融以及真正的普惠金融有着迫切的需求。根据人民银行、银监会的数据整理,中国借款缺口有22万亿元,资产投资缺口有47万亿元。
rr
2.传统金融落后,上一代基础设施不完善,反而成了机会
rr
中国的银行业是世界最大的,拥有30万亿美元的资产,相当于全球GDP的40%。另外,中国金融却是“大而无当”的。
rr
听起来这像是一个可笑的悖论,但事实的确如此。在中国,金融服务渗透率非常低。银行在征信数据的采集数据量、深度和广度上都缺乏动力去系统开发,且这些征信数据不对外开放。
rr
与此相反的是,美国金融业成熟稳固,几乎覆盖了每个美国人民的金融需求。在美国,三大征信局几乎覆盖了所有人和公司的信用数据,已经构建了一个足够完善的信用体系,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所拿到并应用于业务的征信数据差别不大。
rr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以信用卡类借贷业务为例,有2/3的美国人拥有信用卡,平均每人拥有的信用卡数量已达到4.4张。在相互竞争中,信用卡公司在极力推广信用卡的使用,而经过这些年,信用卡已经成为一种可以替代传统现金流通的电子货币,还成为美国人信用的度量衡。美国几乎所有刷卡都是顾客自己完成、不用密码,比任何移动支付的速度都快。
rr
但中国信用卡无论是发行还是经营,都是银行主导,这本来速度就会慢不少。到2011年第一季度末,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25.53亿张,其中信用卡只有2.42亿张,不到10%。在中国农村,信用卡持卡比例仅有5%,信用卡在农村消费中的构成只有1%。
rr
时至今日,这些曾经鲜明的优劣势带来了迥异的境遇。美国高渗透率的传统金融体系留给新兴金融科技的市场空间并不大。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科技公司和传统金融企业服务类似的人群,满足差异不大的需求。更坏的消息是,后者因经年累月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竞争壁垒。
rr
中国则不同。基础的不完善,传统金融业效率的低下,需求的未满足,闲置资金的冗余,征信数据在数据量、深度和广度上的缺陷和不开放,都给金融科技公司留有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并且不需要与传统金融公司形成直接竞争关系。比如,中国的移动支付之所以如此火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上一代干掉现金的信用卡和相关的征信体系还没发展起来。于是,支付宝和微信分别利用电商和信用体系的建立以及强大的熟人关系网络,代替了银行和其他商业公司,建立起一个移动互联网下的资信体系,并累计了大量的用户。
rr
发达的互联网/电商业务颠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推动技术、金融和生活的正向循环关系。
rr
中国互联网欣欣向荣,并且已经在深层次上影响甚至颠覆人们的生活方式。腾讯发布的《中国互联网 数字经济指数(2017)》报告中显示,2016年全国数字经济总量已占据全国GDP总量的30.61%,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rr
CNNIC数据也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992万人,半年增长率为2.7%。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较2016年年底提升1.1个百分点。在线教育、网约出租车、网约专车或快车的用户规模分别达到1.44亿、2.78亿和2.17亿。刚刚出现1年多的共享单车,用户规模也迅速达到1.06亿人。
rr
可以说,中国互联网、网络购物和网络支付的相伴生长,有助于推动技术、金融和生活的正向循环关系。例如,对小额、高频支付的需求推动了技术创新。为了应付淘宝双十一的活动,支付宝全面运用自主研发的云计算技术,峰值处理能力远远超过Visa原先创造的世界纪录,也让支付宝超越Visa ,成为全球处理能力最强的支付平台。
rr
中国在消费行为方面的习惯,也在不断促使中国金融科技公司深耕移动互联网端的服务。例如,在普惠金融方面,中国消费者至少可以找到6种APP ,以满足不同需求。CNNIC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达到1.26亿,半年增长率为27.5%。
rr
3.开放和包容的监管环境对于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繁荣至关重要
rr
早在2013年,央行就多次表示支持科技创新以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总理李克强曾多次提及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也连续3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在2015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所做的发言也重申,鼓励创业和创新。
rr
这些都明确显示了中国政府以包容的态度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政府不仅鼓励公司(无论是否是金融业)积极进行互联网金融创新,并发布指导意见及政策法规,以推动市场秩序建设和健康发展。
rr
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对新兴行业持鼓励态度,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fintech领域作为金融创新的排头兵,可能会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和再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从政策环境来说,尽管中国政府正在规范相关领域的发展,但也为fintech行业提供了相当的空间。”
rr
4.中国金融科技独有的大数据优势
rr
大数据是当前这一波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金融科技革命的基础。经过用户授权、互联网爬取以及商业购买和交换,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可以获得数量庞大、类型多样的个人数据,涉及个人社会行为的方方面面。一些规模较大的中国金融科技企业,普遍都在基于数以万级数据维度上,根据自身不同的业务需求,结合云计算、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技术构建独特的信用模型,并可以不断通过算法技术在金融科技领域创新、完善和再创新。
rr
但在美国,法律对个人隐私高度关注。类似中国金融科技公司拥有的这样庞大且丰富的数据,是美国金融科技企业很难企及的。缺乏多元性的海量数据,造成美国金融科技企业一直以来都围绕着传统征信体系转,难以通过大数据驱动技术的革命性创新,创新空间不及中国同行。
rr
谁是下一个“独角兽”?
rr
被认为是金融科技公司的企业数量并不少,全球估计有七八千家,在中国,金融科技公司也不会少于1000家。在这些公司当中,有一些拥有独到眼光、深刻洞察力和百折不挠执行力的公司,会在竞争当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们口中的“独角兽”企业。
rr
关于哪些公司可被称为“独角兽”企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些机构、媒体和行业协会,都推出了自己的榜单,众说纷纭。
rr
h2 class=”chapterTitle1″ Ventures和KPMG联合推出的一份fintech top 100的名单,曾被认为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但也有人质疑,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fintech公司在这个名单上都找不到,比如蚂蚁金服、Paypal、Lending club、Prosper、宜人贷和Betterman等。榜单推出机构解释称,他们更看中一家公司是否用新兴技术试图颠覆金融行业。
rr
不可否认,每一份榜单都有自己的视角和评判标准。如果我们追根溯源会发现,“独角兽”一说源自美国一名投资人。这个名叫Aileen Le的投资人在2013年对私募和公开市场上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深入研究之后发现,在过去10年,只有39家公司从6万多家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达到估值10亿美元。她将这些公司称为“独角兽”——在神话传说中,独角兽是一种稀有而珍贵的生物。随后,这个词迅速流行于硅谷,并且出现在《财富》封面上。
rr
因此,独角兽公司的核心标准为两个:估值超过10亿美元、创立时间不超过25年。按照这个标准,蚂蚁金服、宜人贷理所当然应该被列入独角兽企业名单。
rr
那么,中国到底有哪些值得说一说的金融科技独角兽公司呢?我们通过公开资料,整理出8家公司,按估值金额大小排列如下:
rr
1.蚂蚁金服,小微金融集团,成立于2014年,估值600亿美元,总部位于杭州。旗下业务包括2004年就开展业务的支付宝、支付宝钱包、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小贷和网商银行(筹)等,支持这些业务的是云计算、大数据和信用体系等底层平台。母公司为阿里巴巴集团。
rr
2.陆金所,成立于2011年,估值185亿美元,总部位于上海。中国最大的P2P贷款和融资平台之一。除了线上运营业务之外,陆金所线下还经营着100家分支机构。母公司为平安金融集团,拥有金融牌照数量最多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之一。
rr
3.京东金融,推出业务在2013年,估值70亿美元,总部位于北京。中国在线购物平台京东旗下事业部,提供在线金融服务。京东成立于1998年。
rr
4.趣分期,成立于2014年,估值59亿美元,总部位于北京。面向年轻人提供分期消费的金融服务平台。2015年,蚂蚁金服以2亿美元投资趣分期。
rr
5.众安保险,成立于2013年,估值20亿美元,总部位于上海。中国第一个互联网保险公司,由中国一群成功企业家——阿里巴巴创办者马云、腾讯创办者马化腾以及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共同创建。
rr
6.积木盒子,成立于2013年,估值10亿美元,总部位于北京。为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提供贷款的P2P网贷公司,背后投资者之一是小米和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
rr
7.信而富,成立于2001年,网贷业务开始于2011年,估值10亿美元,总部位于上海。由互联网金融鼻祖ZOPA董事长、前美国运通总裁、美国首家互联网金融平台Prosper董事、美国第一资本共同创始人、惠普股东等联合发起成立。作为一家P2P个人小额信贷信息咨询服务平台,信而富提供风险评估和理财咨询服务。
rr
8.融360,成立于2011年,估值10亿美元,总部位于北京。中国金融搜索平台,帮助消费者对市面上提供的各类金融产品进行比较。投资者为硅谷的Sequoia Capital ,这家公司同时也是谷歌、苹果以及WhatsApp的早期投资者。
rr
除了上述独角兽公司,我们认为在金融科技领域,还有不少值得关注的公司。他们在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上都程度不一地进行了创新,试图用新兴技术颠覆金融行业。比如,智能信贷公司读秒,数字化资产配置公司璇玑,去中介化的拍拍贷、点融网,和趣分期一样聚焦在学生贷款服务的分期乐,依靠大数据做信用评估的闪银、百融金服,在线下拥有优势的万达金融。
rr
在整理上述独角兽名单之时,我们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许多创业者、已经成型的大公司,当然还有在身后支持他们的风险投资人,都希望创办或者孵化出一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成长为独角兽。但是,一家新公司的估值达到10亿的可能性有多大?有没有什么是我们可以从过往成功案例中学到的,比如一些大公司如何在内部孵化出蚂蚁金服、陆金所、京东金融?一家初创企业如何能够像趣分期、融360、积木盒子那样借助外界力量成长为一家独角兽企业?一家已经成型了的大公司,例如信而富,如何洞察到新的商机迅速果断地转型,从而蜕变为一家独角兽企业?各个行业的佼佼者又如何整合资源、集各家所长共同创办出一家新的独角兽企业,比如众安保险?这些个案的分析,我们将在后面的篇幅一一解析。
rr
通过对中国金融科技独角兽公司的交叉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公司的成功路径有不少共性,他们有着相同的发源地、相同的最初投资者、相同的技术应用者以及相同的成功方式。比如,这8家独家兽公司的总部几乎毫无例外地都位于上海和北京——中国两大金融中心城市。上海是中国的金融市场中心,金融要素丰富,而北京是全国性的银行中心、金融监管和决策中心,两者都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rr
我们在对中国金融科技公司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就算我们把每件事情都做对了,仍有可能错失城池。运气有的时候体现在你开始这个业务的时候是否不早不晚,刚刚好。在我们罗列的8家独家兽公司中,有一个细节特别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关键年份。这个关键年份可能是你刚刚开展业务的时候,也可能是你做出某个重要决定的时候,不管是哪一种界定,在这一年发生的一些重要事情都在后来对公司命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于这8家独家兽公司来说,我们认为,有两个年份显得特别重要——2003年和2013年。
rr
在2003年,阿里创立了淘宝。由此开始的淘宝战略,事关阿里巴巴今天的格局。试想如果没有淘宝,就没有今天的天猫等一系列电子商务系统下的公司,当然也没有支付宝,更不可能有在支付宝基础上诞生的小微金服集团和菜鸟集团,而这个系列恰恰是今天阿里巴巴集团最核心的业务。从这个意义上看,淘宝的开始其实是阿里巴巴生态系统的开始。
rr
巧合的是,在2003年,平安集团也做出了一个战略性的决定。他们在这一年开始在线下大量发展保险业务员,最终打造了800万业务员(数据需核实)组成的无孔不入的销售渠道。这为平安集团之后采用交叉销售战略实现综合金融模式提供了可能性。由平安集团公布的数据,交叉销售让其保费从2007年的60亿元升至2015年的300亿元。对互联网金融的布局加速了平安集团客户迁徙的频次。2014年,平安累计迁徙客户只有702万人次,到2015年,平安核心金融公司之间的迁徙客户达1235万人次,互联网金融向核心金融迁徙客户1977万人次,比2014年增加了1587万人次。
rr
对这批金融科技独角兽公司而言,同样重要的年份还有2013年。阿里巴巴在这一年推出了余额宝,让1000多万用户知道什么是货币基金,掀起互联网理财浪潮。积木盒子与众安保险创办于2013年,在这一年,还涌现了许多现在看来很有潜力成长为独角兽公司的金融科技企业,比如点融网。
rr
在关键的年份里,这些公司不约而同地做对了一些事情。比如,更早且准确的产品线布局。
rr
根据产品线布局,这8家公司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大型生态型金融科技集团,比如,蚂蚁金服、陆金所,全产业线布局,提供一站式服务,客户黏性强;第二类是专注细分领域的小而美企业,要么专注于C端,比如趣分期、融360,做到极致体验,要么专注于B端,比如信而富,为巨头提供配套支持。第二类企业的成功路径清晰可见。而第一类企业,随着核心业务的成熟,势必诞生对新平台的追求,随之而来的不一定是业绩增长,有可能是这种追求导致的巨大风险,为了成长而付出的努力反而拖垮了整个企业。
rr
在中国,作为生态型金融科技公司,尽早地进行多产品线布局,是必然趋势。在传统金融体系分业经营模式下,金融服务体验割裂——在银行存款、在证券公司炒股、在资管公司理财。即使同样是贷款,房贷在银行,消费贷在银行或消费金融公司。将这些需求和服务体验整合在一起,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构建闭环生态系统。
rr
在这个过程中,创新不可避免,不同公司选择了不同的创新路线。以平安和阿里为例,前者选择了延续性创新,而后者选择了破坏性创新。
rr
在延续性创新的环境中,当需要提供延伸性服务,找到更优质的客户,卖出更高的价钱时,我们发现渐进式创新总是能胜人一筹。在破坏性创新环境中,当面临挑战,需要将一种更简单、更便利、更廉价的产品商品化,销售给新客户群或低端客户群,新兴企业往往更容易获胜。换而言之,新兴公司打垮业界大鳄的最佳方式是使用破坏性创新战略。
rr
陆金所是平安创新孵化的网络金融平台,它被认为是目前平安非传统金融板块的核心业务,且承载了平安集团创始人马明哲的电子商务梦想。从平安18到一号店,平安十几年来一直在坚持尝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直到陆金所,平安才实现了互联网和平安金融本业的结合。在马明哲的设想当中,平安将做成全世界最大的一站式开放金融平台。未来,所有人都能在平台上提供商品,基金、信托、银行的产品都可以放到平台上来卖,平安用互联网渠道接触到金融客户并为他们提供开放式的服务。
rr
相较而言,同样背靠大公司,蚂蚁金服却走了另一条道路。2013年,蚂蚁金服的前身支付宝推出了一款新的产品——余额宝。用户可将支付宝账户的闲置资金转至余额宝账户,自动购买货币基金,可获取比银行活期利息更高的收益。它降低了货币基金的投资门槛,又不影响用户的网络支付。在过度管制的中国金融界,这一产品具有革命意义。由此,银行业不再完全主导资金供求模式和定价机制,那种长期享受低资金成本的制度性优势也渐渐消失,余额宝相当于加速了存款端的利率市场化水平。余额宝对消费者和竞争对手,无疑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互联网的核心词汇是开放手机pos机、共享、去中心化、平等、自由选择、普惠,而金融的特点是复杂、精英化、契约、严谨、风控,余额宝将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继余额宝之后,互联网金融产品开始层出不穷。
rr
对于那些已经在某个领域取得了一定优势的公司,如果想要在金融科技领域里有所成就,最终达成生态闭环,这两条道路都具有可借鉴性。如果本身已是先入为主的企业,需要争取要求更高的高端客户,或者弥补生态闭环中某一部分,争取战略客户群体,那么可以像平安集团一样采用延续性创新定位,为客户提供超越当前市场水平的更优秀的产品或服务。在这种延续性创新的战役中,获胜的几乎总是先入为主的竞争者,因为这样的策略要求企业为最优质的客户生产出高利润的产品,而先入为主的大企业往往有足够的动力和充足的资源来打赢这一仗。
rr
与之相反,诸如蚂蚁金服这样的破坏性创新者,则不会去尝试为现有的市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引入差异性明显的产品或服务来破坏和重新定义当前市场。但是,破坏性创新的好处在于——简单、便捷、成本低,从而迎合被忽略的客户需求,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rr
破坏性创新者往往能使领先企业遭受瘫痪性打击,蚂蚁金服和传统银行之间关于余额宝的这场战役便是如此。传统银行的资源分配流程往往是为了延续性创新而设计的,因此它们从本质上来说是无法响应破坏性创新的。它们的目光总是看着高端市场,几乎从未考虑过开辟新市场或低端市场的阵营,而这些市场恰恰是对破坏者极具吸引力的。
rr
总之,对于那些想要创办或是投资一家未来独角兽公司的人来说,一切都还有机会。我们所罗列的这8家公司只是其中之一,面对新技术和新市场,我们需要记住的是——需求是创造之母。
rr
POS机领取资源丰富的大企业必然击败小的竞争对手吗?
rr
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大多是跨界进入金融领域的公司,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金融服务行业的技术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另一种是采用互联网技术等科学技术手段开展金融服务的公司。前者为金融公司提供技术服务,比如提供包括硬件、软件及其他IT设备和技术支持;后者则干脆切入传统金融市场,利用技术优势,针对传统银行无暇顾及的市场,或者提供比传统金融机构更优质的金融服务,从现有金融市场中分一杯羹。当然,与传统金融机构不同,他们提供的是类金融服务,或者从事的是类金融业务。
rr
两类公司的成长路径有诸多相同点:起步阶段,都专注于细分领域;通过与B端的合作来获取C端的客户;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为客户提供纯线上服务,简化业务流程,优化产品界面,改善用户体验;使用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与现有传统金融体系或多或少地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合作,尤其是类金融服务商。
rr
其中能够成长为独角兽的公司并不多。现有的独角兽,大多拥有雄厚的母公司背景,比如蚂蚁金服、陆金所、京东保险、众安保险。即使一开始白手起家,成长的过程也都得到了巨头公司的支持,比如趣分期、积木盒子、信而富、融360。
rr
它们之间又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蚂蚁金服、趣分期是阿里系,京东金融是腾讯系,陆金所是平安系,积木盒子背后是小米,信而富和融360则依靠着雄厚的海外资本。众安保险,则一家背靠阿里、腾讯和平安三大资源。
rr
每个金融巨头背后还站着更大的金主。这些金主除了提供成长必备的大量资金,还提供各种资源支持,比如牌照、政府关系、品牌背书、合作机构关系、资金端和资产端。整合集团全部资申请POS机源打造的陆金所,便是最好的例子。倘若没有平安集团花1亿元打造的担保公司,倘若没有87万平安寿险代理人组成的强大且高效的销售队伍,陆金所不能迅速地与其他竞争对手区隔开来,也不可能做到平均每10秒就有1人通过各种渠道认识陆金所。
rr
如果要从事金融业务或类金融业务,牌照是绕不开的重要资源。按照政府规定,金融科技公司如果开展金融业务,需要符合监管要求,获得牌照或与持牌机构合作才能经营。因此,许多金融科技公司开始与持牌的金融服务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建立正式的伙伴关系。
rr
品牌资源在金融领域也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它能一定程度上帮你解决信用问题。信用是金融活动的根基,所有金融活动的监管,包括信息披露、产品登记、资金托管,都是在解决信用问题。
rr
资金的流向便是一个例证。早期,在移动互联网更好体验和更高收益的诱惑下,大量找不到更好投资渠道的资金流向了P2P平台。但e租宝事件之后,几千家P2P问题平台被曝光,在P2P问题平台的负面影响以及目前严格的监管之下,P2P平台资金端开始萎缩,资金又流回了相对比较安全的银行以及大机构背书的平台,比如蚂蚁金服、陆金所、京东金融等。
rr
某种意义上,在金融科技行业,资源多少和竞争结果之间有着正相关性。这一点和人们的某种共识不谋而合。在市场竞争中,人们普遍认为拥有的资源越多越好。
rr
但是,能否就此得出结论,资源丰富的大企业必然能击败小的竞争对手?回顾全球金融史,你会发现,也并非如此。
rr
20世纪80年代,美国有一家明星企业叫西尔斯百货。它创立于1884年,100年后它已经拥有900个大商店、2600个小型零售店,成为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零售商。在其鼎盛时期,西尔斯制订了“致力于成为全美最大的一站式百货金融服务”的战略目标,即通过零售业务渠道发展消费金融,消费金融反向刺激零售业务。为此,西尔斯收购了保险公司、地产经纪商、证券经纪商、抵押贷款公司以及两家银行——这些金融机构都在当时的美国排名前列。
rr
不仅如此,西尔斯还在其零售店设立了众多的西尔斯金融中心,提供一系列金融服务,并推出免年费的Discover信用卡——平均每7个美国家庭就有1个使用这种信用卡。
rr
西尔斯极力拓展的金融事业并没有如希望那样反哺主业,反而最终拖累了它。以信用卡为例,为了大量吸收用户,西尔斯将门槛放到极低。最后,信用卡吸纳的用户,有1/3宣布破产。西尔斯后来将所有金融业务出售,其跻身主要服务提供商的努力宣告失败。
rr
除了西尔斯,还有一些公司试图跨界进入金融行业。
rr
1994年,微软收购了税务软件公司Intuit ,希望由此进入银行业。但此番努力同样付之东流,这家软件巨头很快回归本业,不再恋战。
rr
后来居上、抢占了西尔斯不少零售市场份额的沃尔玛,也曾经试图在其大卖场里开设银行网点。但受限于银行法规定,这个想法最后也不了了之。
rr
如果按“资源多少决定竞争结果”的逻辑来推理,这一切又显得不那么合理。与现有的金融科技独角兽公司相比,当时的西尔斯、微软和沃尔玛拥有的资源有过之而无不及。
rr
那么,区别在哪里?
rr
20世纪90年代的银行,地位相当稳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来自其他兄弟银行的竞争,银行业都没有遇到过真正的竞争。直到这一次,银行高管才开始惊呼“硅谷正在袭来”[5]。
rr
金融科技一直在迅猛发展。从最早ATM机、计算机的发明,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再到目前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的发展,每过5~10年都会有新的科技热点出现。
rr
但真正的变化是从2008年开始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削弱了很多大型银行的实力。外界监管也逼迫大型银行将精力和花费集中在风控上,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型银行对创新的投入。
rr
与此同时,监管政策的变化、资本的青睐以及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大规模采用,向一群非传统的进入者打开了通往银行业务的通道。
rr
可见,在资源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东西——时势。
rr
资本力量如何交织在一起影响中国金融科技格局?
rr
资本逐利。可以说,金融科技提供了多大的想象空间,就有多少资本涌入这个领域。按照毕马威发布的报告,中国金融科技业的投资于2015年取得了飞跃式的增长——从2014年的6.19亿美元大幅增长至2015年接近27亿美元。而且可以认定,未来几年,金融科技还将取得长足发展。
rr
中国资本与科技的结合,引来了外媒的注意,美国《华盛顿邮报》因此发表了一篇文章《美国人应该真正害怕中国什么》。在美国历史上,无论是重工业化阶段,还是科技时代,那些崛起的公司背后,无一不是科技与资本结合的力量。比如,早期的美孚石油、通用电气、杜邦化工,后来的微软、思科、朗讯、谷歌、苹果、Facebook、亚马逊。这些公司几乎全部依托于美国资本市场(尤其是纳斯达克)的发现和推动。
rr
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青睐,也给创新企业带来更多的溢价。彭博社认为,科技公司的市值飙升代表创富神话不断上演,显示出这类公司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rr
这种情况,在中国也不例外。
rr
中国第一批巨头公司,都受益于资本的力量。在著名的“马云6分钟说服孙正义”的故事当中,所有的细节都是为了增加戏剧性,只有3500万美元是真金白银,虽然马云只要了2000万美元。在之后的两年里,孙正义又投了1亿美元给马云做淘宝、阿里巴巴,之后分别追加了3.5亿美元和10亿美元两次投资。这些钱让名不见经传的阿里巴巴发展迅速。
rr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几乎每一家科技公司的背后,都有着资本的身影。京东背后有今日资本、老虎基金、高瓴资本、DST、加拿大安大略教师退休基金、熊牛资本、红杉资本。
rr
除VC、PE等股权投资的资本大力拥抱金融科技之外,以银行为代表的债权资本也很活跃。尽管银行大多扮演单一债权供给者身份,但创业企业通过银行,可撬动更多资源的加盟。
rr
此外,随着这批科技公司的成长,科技发展的资本力量不再单纯是一些资本公司。阿里、腾讯、百度、小米这批科技公司在成功之后,反过来在国内成立天使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这些机构能量迅速凝聚,成为另一支不容忽视的产业资本力量。
rr
中国金融科技在资本的支持下迅速缩短成长周期,而资本隐藏于产业背后竞相角逐。在全球范围内,对金融服务领域的投资都进入了加速状态,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步入一个银行更像科技公司、科技公司更像银行的新时代。
rr
正确的投资人能帮助创业企业走得更远。很多创业者选择费尽力气,在每个可能的地方展示自己的创意或产品,期待能吸引到一些投资人。事实上,金融科技创业公司反而应该寻求某些特定投资者的支持,这些投资者都有培育独角兽公司的经验。专业性、眼界和经验让这些投资者善于发现有前景的机会,所以你应该去找谁呢?
rr
目前,G资本、红杉、经纬三家强势美元基金和阿里、腾讯、百度、小米最为活跃。
rr
如果我们梳理一下机构投资今年在投资策略和布局上的变化就会发现,他们更加主动选择去接触创业者,更希望在种子期就可以有所动作和改变。有两家本土的人民币基金君联资本和深创投位列其中,总的投资数量不亚于境外基金,实力越加明显。其实,最近两年,部分国内本土老牌的人民币基金也在寻求转型,未来实力也不可小视,比如达晨创投、同创伟业以及浙商创投等。其中,同创伟业已经正式挂牌新三板,其公开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机构的投资回报率比此前上市的九鼎和中科招商还要高。
rr
从公司首次获投轮次看,VC机构加快向早期投资迁移,都参与到了种子天使轮。而在过往,他们更倾向于扩展期投资,资金规模集中在500万~2500万美元。与此相类似的情况,还有赛富基金。
rr
如果我们现在开始介入金融科技领域,该从哪里着手?
rr
需求出现在哪里?换言之,那些具有成功潜质的金融科技公司现在都聚焦在哪些业务领域?这就需要很强的洞察力了。
rr
有一句俗话是:资本逐利。作为硬币的另一面,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哪些领域最值得投资?看钱的去向就知道了。据花旗和CBInsight联合发布的报告,全球金融科技公司收到的投资从2010年的18亿美元到2015年的190亿美元,翻了10倍。这些资金73%流向了支付和借贷,剩下来的部分中存款与投资、保险业务共占据了20%的比例。其背后的原因也显而易见:支付行业和借贷行业相对而言准入门槛较低,在政府监管上较为宽松,并且科技的更新产生的效益也更为直接明了,所以它们对于金融科技而言是最容易成为切入点的领域。
rr
除此之外,要判断哪些领域目前最为火热,还有一个更简便的办法就是,我们可以从金融科技公司各大榜单中看出端倪。
rr
尽管各大榜单上的公司名单都有差异,对于业务领域的划分也各自不同,但是,能看到一个趋势便是,活跃的金融科技公司大多以技术为基础,并且专注于金融产品与服务价值链上一部分或多个部分,主要包括支付、科技支持型借贷、保险科技、市场结构、资产管理科技和资金筹集。
rr
金融科技领域的独角兽,目前多集中于智能投顾和在线借贷领域,这只是金融科技逆袭的初级阶段。未来,一定会在一揽子综合服务领域出现新的独角兽,有极大概率出现在新经济系金融机构中。
rr
但不管处于哪个业务领域,能够崭露头角的企业大多有一些共同特征。按照高盛全球金融机构投行副主席John Mahoney的看法,他认为具有成功潜质的金融科技公司采用了以下6种发展战略,这些战略包括流程精简化、高附加值业务智能化、去中介化、数据高效化、市场聚焦化、客户权利自主化。
rr
信息技术是流程再造的催化剂与基础。所谓流程精简化,便是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对传统的金融业务流程进行再造,用一种新的数据分析的方法,提高用户黏性,并同时降低成本。比如,中国第一家纯线上财产保险——众安保险,便是流程精简化公司的代表。众安保险采用互联网金融保险的方式,改造中国传统保险行业,缩短了与客户接触的距离,精简了传统投保流程,提供了新的投保方式。
rr
所谓高附加值业务智能化,便是在金融行业的核心环节采用技术、算法、模型,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使得金融高附加值业务更加快捷、便利和平民化。比如,用先进的算法和计算能力为客户提供更便宜、更高效的(理财投资)选择。这类企业代表有蚂蚁花呗、借呗、PINTEC的读秒(智能信贷)、璇玑(数字化资产配置)以及腾讯的微粒贷。
rr
去中介化是近年来的一个趋势。当下流行的P2P模式便是利用互联网去中介化,最直接的优势就是去除了中间环节,供需双方直接对接,节约了时间、人力、物力等多方面交易成本,能够直接惠及交易双方。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去中介化只是破除旧有的利用信息不对称挣钱的中介模式,但互联网又重新构建了一种新中介模式。这种新的中介模式提供了更好的效率、更好的信息展示方式、更好的决策支持体系和更好的连接方式,并且降低了用户决策的成本和交易过程的成本。其中,P2P代表企业有陆金所、拍拍贷、积木盒子、点融网。
rr
数据高效化。我们身处大数据时代,一天之中,互联网产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刻满1.68亿张DVD ,发出的邮件有2940亿封之多,发出的社区帖子达200万个。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量化进程,用更大量的数据去服务更长尾的客户和利基市场。比如,垂直金融搜索平台融360。
rr
任何一种新产品、新业务或新服务,要想成功推向市场,必要的条件是至少先在一个市场进行有效渗透。这样一种市场聚焦化的策略,可以很好地帮助企业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取得战局中一个或几个关键点上的相对性优势,然后由关键点的成功带动全局的成功。京东金融便是如此,它利用京东电子商务平台,整合上下游资源,切入供应链金融和消费金融。分期乐和趣分期,则一开始就切入学生贷款服务业务,在这个细分金融领域取得相对优势之后,再转型消费金融。
rr
客户权利自主化,主张利用一些财富管理工具,为消费者提供投资辅助决策的数据工具和服务,给予用户更大的选择权利。比如,利用大数据技术为金融行业提供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和服务的高科技公司——百融金服。
rrr
POS机费率 pos机刷卡 拉卡拉收款码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hrkala.cn/44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