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已经作为通道和载体渗透进入衣食住行,实现对线上线下消费、服务等场景的全行业覆盖,带来消费生活的升级和公共服务、交通、医疗等刚需领域的场景演变。
“原来我们觉得,这个市场已经接近尾声,甚至已经到了饱和的状态,但是没想到2019年还有大幅度的增长,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认知。”7月31日,腾讯公司微信事业群副总裁耿志军在“8.8智慧生活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上述观点。
近两年,移动支付正在全链路升级消费体验。落地北京万达、大悦城等多个购物中心的“智慧商圈”,车牌绑定微信账号,无感停车仅用2秒就能实现快速进出场“感知”到消费者,公众号的“信息”推送或者场所内的智慧大屏信息展示,用户能够获取差异化的产品及门店信息;使用商场内的人脸支付等设备,就能完成付款、会员登录等等。
移动支付作为通道和载体渗透进入衣食住行,已经覆盖和触达存在刚性需求的零售、交通出行、医疗社保、公共缴费等多样化生活场景。
基于二维码、人脸识别等技术创新,移动支付正在改变零售业的经营和消费形态,成为移动支付深刻变革行业的缩影。
零边际成本
中国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已经居全球首位,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数据,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达202.93万亿元,全球排名第一,近五年移动支付规模年复合增速高达117.6%。
在国际社会,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是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引擎。移动支付在中国发展迅猛,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陈静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由于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善、电子商务快速崛起推动以及相关监管机构的支持,中国成为移动支付普及、应用范围最广的国家。
“支付是服务的基础,所有的交易活动都以支付为终结,如今几乎所有的消费服务,都能通过移动支付的生态解决”。
拉卡拉代理
“中国的这轮支付变革和移动互联网双层叠加,出现了后发先至的现象,移动互联网的规范化、身份认证等基础措施,是中国快速实现后发先至的基础。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则认为,数据将成为下一轮竞争的核心,要从数据的角度,重新审视流量、服务、技术、政策和市场。
支付手段的创新、迭代,加速支付在商户经营、管理的渗透,更深层次影响商业逻辑、就业逻辑。近一两年来,以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为基础的支付手段创新,比如刷脸支付,以及虹膜识别、眼纹识别、指纹识别、指静脉识别、声纹识别等。
在基于安全和便捷性的基础上,接驳到各大支付系统中应用,被应用于多样化的支付场景,从手机解锁、小区门禁到餐厅吃饭、超市收银,再到高铁进站、机场安检以及医院看病等。
△江苏省南通市,顾客在一家餐厅内体验刷脸支付。图/IC
从20安装POS机18年底至今,各家支付机构配合人脸识别技术推出硬件设备,比如微信的青蛙等,优化使用便捷度和降低端口接入成本,相较于以往打开支付App,扫码、刷码支付的过程,刷脸支付通过硬件设备绑定支付账号,就能人脸识别自动支付。
耿志军透露,预计在今年8月份发布升级版的青蛙Pro。就其功能,除了实现扫码支付、刷脸支付,更重要的是支持微信卡包、小程序两种会员接入方式,商家能够获得会员数据打通支付和会员管理,消费者能够一键开通会员,了解会员权益。
今年初,“微信之父”张小龙的四小时演讲就曾透露微信卡包承载的功能,“希望通过消费的行为和电子智能做一种自动的关联,变成人与线下消费连接的通道,实现更好的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刷脸支付等支付产品创新增加了新的支付体验,占据重要角色的二维码支付仍有可挖掘的空间。
随着5G的到来,二维码支付如何与一些传统的支付设备相结合,如何能更好的接入到物联网,利用人工智能做智能语音、提示,实现和用户和商户更好的交互体验,实现服务的高度自助化,仍旧有很多可挖掘的空间。
多场景拓展
一清POS机
“移动互联网跟各种场景结合,给移动支付应用于更多的产业提供了基础,这就是支付 。”黄震说道,移动支付不仅完成了现金转移,还积累了行为数据,形成多维度、广覆盖的大数据。
利用这些核心动态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可以进行消费者行为分析、建立用户画像,商家有新的认识消费者的方式,了解消费者的应用场景,知道在什么场景下,应该嵌入提供一些服务。
从场景变革到场景创造,支付与各种场景实现深度融合,倒逼支付基础设施的搭建和服务完善。
对于支付机构而言,争夺用户更多考虑多元化发展和差异化价值实现,移动支付期待与更多的生活场景、生产场景、交易场景相结合,形成嵌入式、智能化的服务。
移动支付的价值延展方向,其一体现为消费场景支付方式和支付渠道的改造、消费场景的拓展和覆盖范围的扩大;其二是基于移动支付在垂直细分领域的打通业务链条的各个环节,包括在金融、医疗、教育、交通等。
央行推动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交通是2019年重点场景,“以移动支付助力交通领域降低社会成本、保障资金安全、提升出行体验”。
2017年10月,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启动,2018年围绕十大场景,央行积极推动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的落地。
今年6月3日,交通运输部等十二部门和单位发布《绿色出行行动计划(2019—2022年)》(下称“《计划》”),鼓励交通领域的移动支付发展。
《计划》中提出,要全面推进城市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推广普及闪付、虚拟卡支付、手机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并同时鼓励在高速公路收费站和公共停车场推广使用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手机移动支付等支付手段。
智慧交通是移动支付线下场景角力的重要战场,地铁、公交等公共出行等高频场景,已经是移动支付的重点覆盖方向。根据微信团队的一组数据,早高峰有超过500万人使用微信支付刷码乘车,交通行业微信支付交易笔数年增长率超100%。
此外,ETC支付也在今年成为银行及非银支付机构争夺的用户、流量、数据入口的热门,其背后是拥有两亿用户后停车支付、车辆金融、车后服务等诸多想象空间。
重构商业逻辑
中国零售支付市场起步于电商时代,现金、银行卡和第三方支付模式三足鼎立。电商的崛起以及经济环境变化、成本提升,冲击线下实体经济、零售经济经历低迷的转型期,线上线下的流量打通一度成为困扰零售经济的难题。
“以往一直认为O2O领域存在线上线下如何融合的问题,由于移动互联网也是迅速实现了O2O,尤其是二维码出现,扫码支付基于二维码实现实体和网络空间的对接,解决过去线上线下的可能是要相互转换的难题。”黄震分析道。
支付是零售行业的关键一环,电子支付解决了电商交易中的信任与担保问题,赋能电商交易,电子支付的规模显著增长。
与此同时,移动支付发展势头逐渐超越互联网支付,到2016年线下购物结算使用手机支付的比例已经接近五成。
根据毕马威2018年发布的《中国零售服务业白皮书》中数据对比,2013年的网络支付在第三方支付中的占比为88.3%,移动支付占比11.7%;到2016年,网络支付占比51.5%,移动支付大幅上升至48.5%。
零售业的支付变革,给移动价值创造带来更多思考,移动支付进入新的阶段,过去B2C的点对点、点对多的服务逐渐演变,移动支付如何覆盖更多的商户、企业?如何从更高的维度推动商业模式的重构和行业流程的再造?
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如何推动产业互联网的实现和产业的优化升级?这是摆在支付下半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C端市场的支付格局来看,国内的市场份额已经相对稳定。
业内普遍的共识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对商户尤其是一些中小微商户的服务供给仍然不足,在对公共领域服务的覆盖、对B端企业的赋能尤其是推动构建产业互联网领域,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杨东认为,首要思考的是如何发挥产业链、供应链这两条链的价值。
“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当中,把链上的供应链、产业链的数据信息打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且更好地把各个产业链上的和 B 端之间的数据价值发挥起来。”
一般而言,C端市场多是点对点、点对多的业务。
“在2B 这个领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任何一家能够像微信支付这样非常强大的平台,来解决信任和安全的问题。
”找钢网首席战略官、高级副总裁郎永淳分析道,2B 端的交易额要大得多,消费互联网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在 C 端已经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信用评价体系,现在 B 端的信用评价体系没有完全打通,B2B 两端的客户更多只能通过银行来解决信任和安全的问题。
移动支付服务B端企业,涉及的供应链环节、支付链条上的场景比 C 端要复杂得多。
“以钢铁行业为例,2B 涉及货物的货权确认、转让、电子回单,包括后续仓储、物流的环节,还有金融支持环节等等,更为繁杂;虽然 B 端企业数量要比消费者少得多,但是在交易的过程当中,数据的沉淀、分析、流转等等,都加大了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的难度。”郎永淳表示。
移动支付的下半场竞争由广度转向深度,服务于B端支付链条类型场景复杂,单靠产业链任何一环都难以触达,移动支付的角色定位从服务者转变为更有主动性的参与者,主要体现为对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耿志军用“生态共创”形容支付机构与企业的协同,越来越多智慧生活的场景,是合作伙伴利用微信生态的力量、接口,实现场景的创造。
移动支付下半场,科技应用和资源整合的能力将是考验支付机构的重要能力,“协同”创新、相互赋能将成为产业转型、优化升级中的关键词。支付机构如何深度把握行业客户的不同痛点和需求,用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增值服务,助力行业客户提升效益降低成本。
场景向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延伸
自2016年开始,央行在公布全国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之外,单独对农村地区支付业务发展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18年农村地区支付业务发展总体情况》中显示,移动支付已经成为农村地区主流支付方式,去年非银行支付机构为农村地区提供移动支付业务近2800亿笔。
对比三年以来的相关数据发现,农村地区支付业务发展情况,与全国支付服务发展的整体走向吻合,移动支付业务的增长势头迅猛,并对互联网支付产生了替代效应。与移动支付同步兴起的,是农村地区电商产业的迅猛发展。
“在陕西、山东这些偏僻的地方的农民,已经可以将农产品直接给卖给消费者,没有中间环节。不仅提高农民丰收以后的收益,同时给消费者也带来好处。
”陈静认为,移动支付让三四线城市等下沉市场享受到移动互联网的红利,移动支付、移动电子商务,应该更多地向困难地区倾斜,满足一些困难地区的发展需求。
△肉菜市场的扫码支付已经日渐普遍。图/视觉中国
预计在未来一两年,移动支付将在农村地区保持较快增长。央行曾提出目标,《指导意见》明确,到2020年,农村金融服务持续改善,基本实现乡镇金融机构网点全覆盖,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在农村地区得到普及应用。
“中国的金融机构正在承担起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的使命,国家鼓励金融机构面向更多的实体产业提供服务,特别是金融扶贫,是当前中央高度重视的,并且鼓励金融机构使用新技术,比如移动支付等。”黄震说道。
从金融体系的功能角度来看,移动支付的高增长和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兴起,弥补了传统金融服务的空白,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边界,基于支付本身及相关行为产生的数据,成为个人、企业增信的重要手段。
比如基于支付大数据,微信在今年上线了支付分,以用户身份特质、支付行为、守约历史综合计算分值作为评估标准,并将覆盖共享设备免押租借、无人货柜自助购买、网约车先乘后付、物流快递先寄后付、酒店免押预定、娱乐设备先玩后付等场景。
近几年来,农民、小微生产者,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贵、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痛点集中体现为:缺乏抵押担保品,难以获得传统的金融服务。
对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等一些相对落后偏远的地区,移动支付成为传统征信手段的补充,同时突破传统普惠金融对物理网点的依赖。
POS机安全 POS机费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hrkala.cn/16000.html